目前全國登革熱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已達14053,至今死亡人數已達20人。
目前社區已出現第一型及第二型登革病毒,曾感染登革熱、年長及高風險族群須持續注意重症警示徵象及出血徵兆。
境外移入病例的部分,感染地以東南亞國家為主,其中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越南傳出案例最多。
登革熱是什麼?
登革熱(英文:dengue fever),又稱為「天狗熱」或「斷骨熱」,分為Ⅰ、Ⅱ、Ⅲ、Ⅳ四型,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。若感染其中一型登革熱後,又再感染不同型登革熱,就可能引發嚴重的「登革出血熱」(Dengue Hemorrhagic Fever)或登革熱休克症候群(Dengue Shock Syndrome)。
每年約有3.9億人感染登革熱,其中約9,600萬人出現不同嚴重程度之臨床症狀。
登革熱症狀

大部分會出現發燒、頭痛、疲勞、噁心、嘔吐、肌肉痛、關節痛及出疹,因個體差和感染階段而異,一般症狀會持續幾天到兩週。
- 發燒:持續幾天高燒,伴隨寒顫和倦怠。
- 頭痛:劇烈且持續頭痛,可能源於免疫反應和炎症。
- 骨骼肌肉痠痛:全身骨骼和肌肉痠痛,可能由細胞激素引起。
- 後眼窩痛:眼部組織炎症引起的後眼窩痛,尤其在眼球運動時。
- 出疹:皮膚上出現紅色斑點,集中在胸部、腹部和四肢。
- 腹瀉:腸道炎症引起的腹瀉,可能導致腹痛和脫水。
登革熱潛伏期
- 潛伏期:約為3~14天,通常為4~7天。
- 可傳染期:發病前2~5天。
登革熱致死率
- 典型登革熱:致死率低於1%。
- 登革出血熱:若無適當治療,致死率可能超過20%。
曾感染過其它型別病毒,又感染到目前流行的第二型病毒,或是年紀大、有慢性病(如糖尿病),都是引發登革熱重症的高危險群。
登革熱傳染途徑
傳染途徑主要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,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,也不會經由空氣或接觸傳染。
台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,當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,為主要傳播方式。當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,也會被病毒感染,當這隻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,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。
登革熱如何治療?
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療登革熱,以症狀治療為主。多數人感染初期補充水分並多休息,可以自然痊癒。
登革熱怎麼預防?

-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,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(如廢棄輪胎、浴缸或水族箱等)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。
- 把暫時不用的花瓶、容器等倒置,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。
- 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,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。
- 家中的陰暗處、地下室、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。
-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、紗門;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補蚊燈,避免蚊蟲叮咬。
- 平日至市場、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,宜著淺色長袖衣物,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蚊藥劑。如有防曬需求,建議先塗抹防曬乳,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。
- 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國內外登革熱流行地區,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,避免病媒蚊叮咬。
-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-澈底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:
- 「巡」─經常巡檢,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。
- 「倒」─倒掉積水,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。
- 「清」─減少容器,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。
- 「刷」─刷除蟲卵,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。
從登革熱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,如有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骨頭痛、出疹等疑似症狀,請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,利於醫師診斷。
資料來源/天下雜誌、衛服部、高雄市政府